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是我國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上個月,我國正式宣布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這5個國家公園的保護面積為23萬平方公里,涵蓋我國陸域近3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推進國家公園保護和建設是推進自然生態(tài)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全球范圍內,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認可的國家公園超過6500個,僅在歷史最為悠久的美國和加拿大就有超過100個。從1872年美國黃石公園建立以來,不同地域的國家公園承載起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鞏固生物多樣性的使命。
而如今在生態(tài)破壞和疫情影響之下,國家公園其實也面臨著新挑戰(zhàn)。
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qū),也不是一個隔離區(qū),更不是我們人為設定的一個禁區(qū)。那么國家公園到底如何建設管理,成為各類生物的美好家園,人類親近自然的美好空間?一起來看看別的國家有怎樣的理念和實踐。
加拿大“完全免費”可能摧毀國家公園
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二個正式成立國家公園的國家:1885年,加拿大在西部洛基山區(qū)建立地跨阿爾伯特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班夫國家公園(當時叫洛基山國家公園),面積達26平方公里。
1911年,加拿大通過《自治領森林保護區(qū)和公園法案》,正式成立加拿大公園管理局,這也是全球范圍內第一個正式在編的國家公園管理機構。1922年,加拿大阿爾伯特省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承認原住民在國家公園范圍內的傳統(tǒng)生產生活活動,為“國家公園保護的一部分”,開創(chuàng)了國家公園的新范例。
目前,加拿大共有38個國家公園、10個待批準的國家公園、1個國家城市公園,總面積32.8198平方公里,占加拿大全國總面積3.3%,全國10省3地區(qū)中每個省區(qū)都至少有一座國家公園。2016年,為慶祝建國150周年,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在線發(fā)放名為“發(fā)現卡”的通行證,“發(fā)現卡”擁有者在一年內可驅車游遍加拿大所有國家公園保護地,此舉旨在形成“逛國家公園不要錢”的社會認知,令更多加拿大人領略到國家公園風光,激發(fā)國家自豪感。但沒想到,開放登記首日注冊網站便被擠爆,短短兩周內就有900萬人注冊申請。“免費開放”是不是好心辦了壞事?一些專家認為,此舉可能令國家公園脆弱的生態(tài)遭到密集而過度的打擾,從而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懊赓M逛”活動推廣半年左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加拿大公園管理局的埃德雅格就表示,人們“或許會因為喜歡國家公園而徹底毀了它”,而“綠色莫里斯運動”負責人拉斯姆森擔心,“逛國家公園不要錢”對公園生態(tài)、植被和環(huán)境的破壞,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甚至可能永遠恢復不了。因此,對于國家公園而言,“免費逛”可能并不是一條可持續(xù)的道路。目前,德國境內有16個國家公園,其中,北海淺灘國家公園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莫里茨等5個國家公園內的古毛櫸林也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是德國在1970年成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走進公園是從公園邊上的“世界上最長的樹頂步道”——巴伐利亞森林樹頂步道開始的。據相關介紹,德國境內的國家公園在入口處都會設立此類可以看公園全景的步道。進入森林深處后會發(fā)現,巴伐利亞森林有超過300公里的行人道路。這些人行道有不同的主題,如了解云杉區(qū)、觀察小動物區(qū)等。一些區(qū)域的小路由木板制成,并進行了懸空設計,因此游人不能擅自亂走,此舉有效保護了地面的生物和植物。巴伐利亞森林以及其他德國國家公園都秉持“讓自然順其自然”的保護理念,不進行人為干預。正因如此,森林中隨處可見沒有被清理的朽木。枯樹長出的菌類也可當作蟲類的養(yǎng)料,形成生態(tài)循環(huán)。德國的國家公園也有一些開發(fā)項目,一般建在公園周邊,或園區(qū)內各個自然村落周邊。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內就有承諾遵守生態(tài)和社會標準的生態(tài)酒店,以及就地取材的特色餐館。實際上,德國國人心目中形成了一種“國家公園文化”:很多人在周末或度假期間,都喜歡走走國家公園線路。許多旅游公司也開設有國家公園項目,每個公園都擁有許多周邊產品,以及相關主題的影視音樂文學作品等。比如,護林員彼得·沃萊本寫的小說《樹的隱秘生活》曾長期高居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單榜首,售出30多萬本,向20多個國家銷售版權。在德國,國家公園建設已經成為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旅游方式,每年為德國創(chuàng)造數百億歐元收入。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把在國家公園體驗到的生態(tài)理念帶到了平時的生活中——注重生態(tài)可持續(xù)觀念,保護物種,保護大自然。1934年,日本依據《國立公園法》將瀨戶內海公園、云仙岳公園和霧島公園統(tǒng)合指定為日本首個國立公園(即國家公園)。之后,廢除《國立公園法》并制定《自然公園法》,由此確立了目前的日本自然公園體系——國立公園、國定公園(相當于準國家公園)以及都道府縣立自然公園。根據日本環(huán)境省的數據,包括日光國立公園、瀨戶內海國立公園在內,日本目前有34個國立公園,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去參觀。
根據日本《自然公園法》規(guī)定,國立公園的認定標準為“在同一風景類型中,既代表我國的景觀,又是世界上值得驕傲的杰出自然景觀?!北热?,位于北海道的支笏洞爺國立公園,園內有支笏湖與洞爺湖,是日本為數不多園內既有湖泊又有火山的國立公園。再如,擁有最多居住人口的伊勢志摩國立公園,擁有日本歷史悠久的伊勢神宮,以及被譽為“日本愛琴海”的英虞灣。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約有667萬外國游客前往日本國立公園觀光。疫情之后,日本國立公園普遍面臨游客不足的困境。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由于游客減少,2020年用于公園清潔和維護的費用較上一年度減少90%,如果不能充分養(yǎng)護管理,將有可能導致公園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損害。面對這樣的狀況,日本政府決定提供資金援助。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鼓勵國立公園提高園內住宿設施、升級露營地無線網絡,以此吸引遠程工作者在公園內進行“工作度假”。一家位于日光國立公園的賓館就推出“公園度假村”服務,賓館對外出租大帳篷、上網設備和便攜式蓄電池,來客可以上午在露營地工作,下午和家人一起在園內劃船、散步。此外,日本環(huán)境省今年還推出一項新舉措,即在10個國立公園對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提供免費停車服務。
國家公園其中一個目的是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國家最美、最優(yōu)質的生態(tài)產品。從人類有自然保護地的概念至今,保護與發(fā)展是其核心的內在沖突。一個自然保護地的價值能否體現,自然保護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這對矛盾能否處理得科學、合理。
整體來說,中國的國家公園管理體系相較于嚴格的自然保護區(qū)管理體系,“保護”的意味略顯淡化,而通過“公園”這一概念體現出的對“發(fā)展”特別是對“公眾共享”的包容度、對給人民生態(tài)體驗的要求則更強。當然,“淡化”并不是不保護,在該嚴格保護的內部區(qū)域也不會放松。在這個意義上,國家林草局曾回應公眾關切,表達的首先是“堅持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重要的理念之一,肯定是要對公眾開放的”,并且強調“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qū),也不是一個隔離區(qū)”。這一回應的前提,也是中國國家公園體系在既有自然保護地體系基礎上,試圖展現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精細管理。中國國家公園體系出現在新發(fā)展階段的歷史節(jié)點,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模式、全社會自然保護的理念都在面臨轉型與升級。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既是久遠的傳統(tǒng),也是嶄新的實踐。在未來,國家公園管理的發(fā)展與資源保護、國民共享的尺度,尚需在不斷探索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借鑒國際經驗,走出本國道路。